万象耕新丨多山的产粮大县巴掌田如何
提要
今日的春耕报道聚焦钱的问题——种粮的效益如何提升?因地形和劳动力等因素,四川种粮成本居高不下。在中央和省委发出鲜明的粮食稳产增产信号后,“提升种粮效益”是摆在四川面前的一道坎。四川日报全媒体“万象耕新”报道小分队走进四川春耕最早启动地区泸州市合江县的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农机部门、农业专家,从耕作模式创新等角度寻找“种粮能增收”的新路子。
四川在线记者文露敏文/图/视频
村道边的一处低丘,开垦出一排排整齐的“牙齿”。十几个农户手指翻飞间,伴着一股泥土特有的潮味儿,70公斤“宜香优”稻种均匀地播撒到地里。
2月17日,作为四川最早启动水稻播种的地区,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斗笠村“开种门”,标志着水稻播种育秧的第一天,春耕生产进入了重要阶段。白色的“天地膜”一扬、一覆,一个多月后,长出的秧苗便可以移栽到水田,等待第一季丰收。之后,留下部分植株和根系,通过施肥和培育,再长出新一季稻子,“一稻两收”。
“这块地厢与厢之间距离留窄了!”斜背着黑色挎包,在田边来回踱步,合江县农作物与种子服务站站长万有程不时提醒着农户技术要领。采用旱育秧方式培育优质再生稻,是近年来他们大力推广的种植方式,目的是提高水稻单产、提升种粮效益。
山地多、耕地散、人力缺,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10亿斤产粮大县,合江如何从“巴掌田”里蹚出一条增收的路子来?对四川同类型地区有什么借鉴?
稻子和小龙虾共生
水生生态系统“值钱”
“种粮不挣钱,挣钱不种粮。”在合江,这句话的含义十分具体:山地多、劳力少,成本高,不划算。
长江、赤水河在合江境内蜿蜒而过,留下一片深丘和低山。走访各个乡镇,记者看到了不少“巴掌田”,坡地多、地块零碎。斗笠村种粮大户曾峻峰流转的亩土地也是这样——面积不算小,但都分散在山丘之间。
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机械化作业、运输施展不开。“愚公移山”式的改造显然不现实,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和农户们实践创新中找出提升效益路子。
优质再生稻,是合江县找的路子之一。
合江热量足、光照强,种植再生稻很有优势。“一稻两收”,就要求头季稻成熟期提早。而旱育秧播种时间比水育秧早半个月,可以提早插秧,为再生稻打下基础。
“这20亩旱育秧,能管亩大田。”万有程指指脚下的旱育秧基地,而且,旱育秧秧龄弹性更大、秧苗更壮,节水、节肥、节田。
旱育秧基地
前年,合江县江北片区水稻种植通过旱育秧方式实现丰产,加上再生稻,每亩增产斤左右,自此,旱育秧种植技术在全县推广。
“去年我家再生稻确实种得好哦!”在旱育秧基地忙着播撒稻种的斗笠村农户刘少炳去年自种了6亩水稻,续种再生稻,每亩有斤左右的收成,“还省了种子、肥料钱,不需要怎么打理,我和老伴两个人也忙得过来。”
第二条路子,是走水田生态系统生效益,打造“巴蜀鱼米之乡”。
年,曾峻峰外出学习了5次,开始尝试稻虾共作。由于合江开春升温较快,小龙虾上市早,3月底就能上市卖出好价钱。5月初插好秧,一个多月后,第二季小龙虾又能上市,正好错开8月的稻谷丰收。
稻虾共作水田
不仅如此,龙虾作为杂食性生物还能除草、降低害虫的发生,稻子反过来又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天然饵料。减少了农药、肥料等投入,水稻价格还要卖得更贵一些。曾峻峰指着家门前的6亩水田,“这块地卖虾一年能赚2万元左右,水稻产值也有1万多元。”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仅白米镇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项目约亩,未来拟种养稻虾亩、稻蟹0亩、稻田澳洲龙虾亩、罗氏沼虾亩、稻鱼亩,将创收1.2亿元。
因地制宜“稳粮经”
种粮增收在路上
万有程介绍,年,合江县粮食总产量达51.84万吨,今年,全县预计播种水稻52万亩,玉米18万亩,高粱13万亩,大豆在原有的8.9万亩基础上,再扩种5万亩。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曾到合江调研多次,他告诉记者,合江土地细碎、劳动力短缺等不利种粮条件,都是川南低山丘陵地带普遍面临的困难。“其中,合江的温度条件可以算得上最优越的。”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发展间种、套种、轮作农业和稻渔综合种养等“水稻+”高效产业,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产值,还促进了生态循环。
徐富贤说,近年来合江杂交中稻头季稻产量表现亮眼,每亩产量可达公斤,再生稻每亩产量可达至公斤。稻渔共作则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和冬水田延长鱼的生长期,每亩产值大概在元左右,在全川处于中上等水平。
记者还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为扎实推进大春生产,将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种粮大户等惠农政策,大力推广稻菜、稻药、稻渔、粮经饲等复合种植(种养)模式,提高农民种粮效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