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流放的人,到底去了哪里中国国
将有罪之人放逐到边远地区
称为“流放”
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曾有流放的刑罚
很多声名显赫的人物
也曾遭遇过流放
他们究竟去了哪里
那些遥远的放逐之地
又是什么模样
西伯利亚
乌拉尔山脉以东广阔的北亚地带
被称为西伯利亚
俄罗斯帝国时期
在沙皇“惩罚式垦殖”政策下
这块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
被用作流放政治犯和刑事犯的地方
西伯利亚
带着脚镣手铐的流放犯
从彼得堡罗要塞等本土监狱出发
被军队押解着越过乌拉尔山
进入西伯利亚的转运监狱
然后编队前往流放地点
在艰苦的劳役和宪兵的监视下
等待漫长刑期的结束
彼得堡罗要塞
从19世纪初的十二月党人
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再到车尔尼雪夫斯基
流放西伯利亚,是沙皇专制统治下
对政治异见者的迫害手段
“流放地”也因此成为俄国文学家笔下
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意象
长久地徘徊在历史的时空里
有多少的青春就这样白白地葬送在这座狱墙之内了,又有多少伟大的力量白白地丧失在这里了啊!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19世纪中叶
西伯利亚最主要的流放地
是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东南的库页岛
(俄称“萨哈林岛”)
不计其数的政治犯被囚禁在此
流刑移民占据了岛上人口的多数,
鞑靼海峡似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将这座狭长小岛与世界隔绝
脚下辽阔的海面在太阳底下闪着白光,发出沉闷的喧响,远方的岸边令人神往,忧伤和苦闷也随着油然而生,仿佛永远也挣脱不出这个萨哈林。遥望对岸,好像我也成了一名苦役犯决心不顾一切,要从这里逃走。
——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
澳大利亚
把罪犯送往海外羁押
一直是英国解决国内犯罪问题的传统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
失业问题日益严峻
高失业率诱发了高犯罪率
本土早已拥挤不堪的监狱和囚船
难以消化数量激增的犯人
18世纪的泰晤士河上曾驻泊着黑压压的囚船
而此前最主要的流放地——英属北美
因美国的独立
无法再继续接纳流放的囚犯
英国人遂将眼光投向别处
库克船长发现的新南威尔士(澳州东部)
被确立为新的流放地
澳洲的主要流放地
图自《中华遗产》年07期
年5月
英国海军军官菲利浦率领11艘船
押解着名罪犯驶离英国
于次年1月26日抵达澳大利亚
由此开启了澳洲殖民地的流民时代
数千所监狱和流放点相继建立
至年最后一批放逐犯抵达
英国向澳洲共输送了近16万囚犯
翻开澳洲的世界遗产名录
“澳大利亚监狱遗址”赫然在列
11座殖民监狱
曾关押着被英国法院放逐的犯人
它们或用于惩罚性的监禁
或用于无休止的苦役
皆是欧洲列强通过流放犯人
巩固殖民扩张的例证
亚瑟港殖民监狱
岭南
自秦汉以来,岭南便是古代中国
最重要的流放地之一
“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
岭南之“岭”即五岭
是湘桂赣粤交界地带五座大山的合称
它们虽然并非一个连脉延绵的整体
米左右的平均海拔也算不上高峻
但五岭与周围群山共同组成的南岭山脉
却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划分出了岭南这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9期
古代中国的流刑制度
于唐代得到完备定型
“自唐以下,历代相沿,莫之改也”
作为唐代五刑之一
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分“两千里、两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甚至有人被放逐到最远的驩州
去京师里
唐律疏议中有大量涉及流刑的条文
如规定了流放途中每日行程的里数
无故稽留者须受罚等等
唐代岭南道
被看作边徼蛮荒、化外之地的古代岭南,对统治者来说,却是一处理想的流放场所。
配流岭南,是唐代最常见的流刑形式
长久以来中原人视岭南为畏途
而流放岭南之所以令人生畏
不仅因为彼时岭南文教、经济的欠发达
还源于对“瘴气”的恐惧
瘴气,指山林中蒸郁致病的恶浊之气
它频频出现古人对岭南的联想里
“岭南瘴疠,恐不得生还见颜色”
与其说瘴气是一种确切的气体
不如说它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
是对南方湿热环境下各致病因素的统称
各县方志中记载的“瘴气”分布
武则天时期因罪被流放岭南的沈佺期
在《入鬼门关》一诗中
道尽了岭南流人的辛酸
“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
“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
但另一方面,岭南流人对岭南的开发
带动了南国的革变
他们是中原先进文明的传播者
对维护边地安定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唐代的左降官制度,虽然也具有把官员降职到边远地区的流放色彩,但贬官并不属于流人之列,“流为摈死之刑,贬则降资而己”。
东北
东北地区
是清前期流放制度下的主要戍所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
八旗官兵和旗人相继“从龙入关”
本就地广人稀的东北愈加空旷
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还不及两人
曾经清王朝为了保护这片“龙兴之地”
设置的禁关令、修筑的柳条边
反而使东北的人口形势更加严峻
将罪犯放逐到东北
成为充实人口、巩固边疆的一种手段
山海关
被判流放的有罪之人经长途跋涉
在抵达戍所后,被安插到各旗
或到官庄去种地烧炭
或到水师营去摇橹运桨
或成为披甲人的家奴
“既被冰雪侵,况复遭群侮”
生存处境相当艰难
而流人的出路无非两条
一者编户齐民,终老东北
二者幸得赦免或捐赎,得以回籍返乡
冬季结冰的松花江
在清代东北诸多流放地中
位于东北北部的宁古塔
(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宁安市)
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
在风行荧屏的清宫剧中也能频频听闻
宁古塔在满语中是“六个”的意思
相传,清皇族远祖六兄弟曾居住于此
由是得名
图自网络
宁古塔地处北境
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
也是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重镇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弥望无庐舍,常行数日,不见一人”
战略地位的重要,自然条件的困厄
让宁古塔成为了放逐之地
位于宁安市的镜泊湖
清康熙帝东巡时,曾感慨:“流徙宁古塔、乌拉人犯,朕向者未悉其苦,今谒陵至彼,目击即知。此辈既无房屋栖身,又无资力耕种,复重困于差徭。况南人脆弱,来此寒苦之地,风气凛冽,必至颠踣沟壑,远离乡土,音信不通,殊为可悯。”
在数十万的东北流人中
文化流人占有很大比例
这其中不乏名卿硕彦、饱学之士
“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顺治年间因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的
吴兆骞、方拱乾等人
在繁重的劳役之余保持着昂扬的精神
他们讴歌戍边将士,描绘白山黑水
考据风俗物产,参与方志撰述
极大丰富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
长白山天池
历史上的流放地还有很多
拿破仑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
李白被放逐到夜郎国
“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这是诗人吴梅村对流人境况的书写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但愿世上所有的异乡人
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