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澳大利亚的下一个铁矿
年,是澳大利亚水产业的一个“历史性”年份,因为该国水产养殖业的产值,首次超过捕捞渔业的产值。这对以本国丰富渔业资源自傲的澳大利亚来说,确实是有点不按套路出牌了。
《澳大利亚渔业与水产养殖统计》报告显示,去年全年,澳大利亚水产养殖业产值达到16亿澳币(约合73亿人民币,11.46美元),较上年增长10%,捕捞渔业产值为15.8亿澳币,较上年下降12%,水产养殖业产值超过了捕捞渔业万澳币。
这背后的原因嘛,在明眼人看来再明显不过了。澳大利亚野生捕捞水产品干不过养殖水产品,主要原因肯定是中国买得少了,前文提到的那个12%的降幅,除了疫情关系,大部分都是因为中国。
毕竟,澳大利亚出口的高端海产品中,除了太平洋南方蓝鳍金枪鱼大部分出口日本外,鲜活的岩龙虾、鲍鱼、石斑鱼等高端海产品,近几年大部分都卖往中国了,两国关系遇冷,龙虾鲍鱼贸易首当其冲。
去年,龙虾和鲍鱼作为澳大利亚捕捞水产品中的顶梁柱,产值为14亿澳币,差不多贡献了全澳大利亚捕捞渔业产值的90%,真可谓是“牵一虾而动全身”。可龙虾鲍鱼虽然价值高,但产量的局限性却早已注定了其“配角”的命运。
作为野生水产品,龙虾和鲍鱼无法像养殖鱼类那样,短期内在产量上实现较大突破。因为澳大利亚想要长久做龙虾和鲍鱼的出口生意,那就必须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路线,而疫情发生前,龙虾和鲍鱼的产量基本已经到顶了,很难再往上突破,所以,龙虾和鲍鱼只能安安静静做个“小而美”,根本无法抵挡增长潜力无限的水产养殖业的崛起。
如果没有疫情和中澳贸易纠纷,澳大利亚养殖水产品想要超过捕捞海产品也许还得再等个一两年,但水产养殖业实现反超肯定是必然。
澳大利亚的水产养殖大计
坐拥比国土面积还要大的领海,澳大利亚并没有像美国那样”一刀切“,禁止本土沿海自然水域的水产养殖。
年,澳政府承诺将致力于制定发展联邦水域水产养殖业的规划,由澳政府旗下的非盈利机构蓝色经济合作研究中心(CRC)牵头,目标是通过发展深远海养殖业,拟在年前实现1,亿澳元(约合亿人民币,亿美元)的农业产值增长目标。
澳大利亚牡蛎养殖场
能不能实现另说,反正跟现在的澳大利亚捕捞水产品产值相比,整整高了两个数量级。
其实,澳大利亚发展水产养殖业一直算是比较克制的,一直没有大搞,这几年开始发力也是主要是得益于塔斯马尼亚州的三文鱼养殖业。而这次政府准备大搞的领域也是倾向于三文鱼养殖,而且是以对环境影响相对小很多的深远海养殖为主。
这里要稍微岔开去讲讲澳大利亚渔业发展和水产消费现状。
澳大利亚迟迟不推进水产业养殖,除了有保护自然环境的因素外,在我们很多人看来,多半是因为国内的渔业资源太过丰富,特别是那些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华人,对此更是有深切的体会。很多旅居华人一边享受当地丰富的渔业资源,一边吐槽国内的渔业资源管理。
其实,此处有误区。
人口太多太少这套这里就不多说了,没啥意思,说点其他的。很多发达国家发展到现在其实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为了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就把对环境的压力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当然,这个操作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市场规律使然。
为了保护本国渔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如今美国国内消费的水产品超过90%依赖进口,在这方面,美国算是典范,而澳大利亚则要逊色不少,国内消费的水产品,超过70%依赖进口。
大家不禁要问,澳大利亚国内的水产品难道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能不能满足咱先不讨论,再说也很难讨论出个结果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如今都吃不起澳洲本土产的水产品。
抛开龙虾和鲍鱼这样的稀缺品种不谈,同样品种的海鱼,东南亚国家捕捞的和澳大利亚本土渔业捕捞的,前者的价格肯定要比后者低一大截,部分养殖品种就更是如此,有价格差就会有市场。
澳大利亚本土渔业如果靠捕捞常规鱼种做主业,虽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高昂的人工成本会成为拖累,拿本土水产品直接跟进口的廉价水产品竞争,这日子肯定过不下去,因为澳大利亚就算是老牌发达国家,国人也不会跟钱过不去。除了小部分富豪和有能力自己搞鱼的人,对大部分平头百姓来说,吃鱼吃的就是性价比,这也是为啥这些年,发展中国家养殖的罗非鱼、巴沙鱼和白对虾能够在欧美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当然,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是“一无是处”。规模本就不大的澳大利亚渔业,光靠把那些像龙虾、鲍鱼和石斑鱼这样的稀缺的高端水产品卖到亚洲市场,就已经能够活得非常滋润,根本无须去打那些常规鱼种的主意,正好便宜了澳大利亚的观光渔业和休闲渔业,所以,大家各取所需,到处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
澳大利亚某渔港
但这样的和谐景象也有被打破的风险。因为澳大利亚的高端海鲜市场,对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太过依赖,已经近乎畸形。如果失去中国市场,那些高端海鲜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国内吃不起,降价又会让渔民受伤,寻找新的市场又无法卖出在中国的高价,一时间举步维艰。这也是为啥,最近一年香港和广东的澳洲龙虾的走私一直没停过。
好了,我们再回到水产养殖上来。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澳大利亚政府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并不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毕竟,靠进口水产品来满足国内大部分需求在今后很长时间里仍将是发达国家的水产品消费主流模式。该模式并不存在太大的风险,而且澳大利亚国内的高端水产品消费市场容量也有限。澳大利亚政府推动本土水产养殖业发展,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学习水产大国挪威,靠国内丰富和优质的自然水域资源,养殖像三文鱼这样的高端鱼种来出口创汇。
鱼是硬道理?
21世纪,什么最重要?并不是人才,而是资源,特别是人无我有的资源,比如优质的高端水产品。
为啥全球三文鱼养殖大国挪威在近岸水域养殖饱和后又开始布局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为啥美国的水产业也开始不断向立法机构施压,彻底放开美国本土的近海水产养殖?为啥全球资本从今年开始加大对水产养殖板块的投资?为啥我国国企开始带头打造超级深远海养殖工船编队?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野生水产品因为过度捕捞产量很难再往上增加,而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价格自然也会越来越高。水产品缺口怎么补?只能通过水产养殖。而这也将意味着,高端水产养殖业将会是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农业板块中最赚钱的板块之一。
可水产养殖也不是随便就能搞定的。近岸养殖对环境影响太大,不可持续,从长远看,要么走陆基养殖,要么走深远海路线,特别是想要搞像三文鱼这样的特种水产养殖,门槛更是只会更高,也注定只有少数有资源和有实力的玩家才能参与。
就拿我国来说,因为没有适合养的自然水域,外资只能在我国靠近大都市圈的沿海地区搞陆基养殖,而我国的国企,也只能斥巨资打造像深蓝1号这样的“国之重器”去深远海探索可行性方案,这两条路线都是重资产投入模式,而且放眼全球,至今没有成熟的可借鉴案例,就连养殖技术底子好的挪威养殖巨头,也只能边烧钱边摸索,商业风险无法避免。
虽然像深远海养殖这样的新一代养殖模式,投入高风险大,可一旦商业化成功并实现一定的产业规模,全球商业水产养殖的版图必将会被重新改写。当下,其实就算把发展深远海水产养殖比作如今水产养殖界的“军备竞赛”的话也并不为过,这也是澳大利亚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本国水产养殖的原因所在。
有好资源不利用,确实太过可惜,而且澳大利亚还是全球为数不多有适合养殖三文鱼的天然水域。除了优质的自然资源外,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也非常有优势——距离新兴的东南亚消费市场最近的三文鱼产区。
不过话又说回来。澳大利亚政府的水产养殖目标还是定得稍微高了点。年,实现从16亿到1亿澳元(约合亿美元)的产值增长,感觉还是难度有点大。毕竟挪威搞了这么多年,水产业也才实现全年超过亿美元的出口产值。还有9年时间,算上通胀和市场增长,澳大利亚想要实现这个既定目标还真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行。(完)
感谢阅读,喜欢本文就点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