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推进绿美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李春林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临沧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绿美云南的决策部署,把绿美乡村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用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全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
产业建设围绕强链补链转
临沧是全球最大的坚果种植区,种植面积占世界50%以上;全国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之一,凤庆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最大的滇龙胆种植基地、云茯苓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蔗糖产区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一,是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临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产。
尽管产业基地做得风生水起,但产业链条韧性刚性仍然薄弱脆弱,实施绿美乡村建设,临沧市坚持党政统谋,强弱项补短板,延长产业链,促增产增收增效。
依托资源优势,临沧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以打造世界一流茶产业、打造世界一流坚果之乡、打造全国一流蔗糖产业、打造冬春蔬菜重要产区、大力培育肉牛产业为重点,全产业链谋划重点产业提档升级。
制定并发布临沧坚果10部地方标准,建立临沧坚果标准化质量管控体系。建成全国唯一、世界一流的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草原澳洲坚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守攻院士工作站相继落地临沧,组建国际澳洲坚果研发中心,一批以推动坚果产业、构建全球澳洲坚果科技支撑体系为重点的科研项目先后启动,为打造国际澳洲坚果“硅谷”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一棵甘蔗吃干榨尽”,巩固提升原料供给体系,着力打造蔗糖产业集群。以耿马、永德、镇康、沧源、双江、云县、凤庆为重点,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境外种植,提升糖料蔗核心基地生产能力。加快推进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到年,国内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境外甘蔗面积发展到50万亩以上,含糖分15%以上,入榨产量万吨以上,综合产值亿元以上,打造全国一流的蔗糖产业,形成糖、酒、纸、饲、畜、肥、药、化妆品的甘蔗精深加工产业链,建成全国甘蔗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和标杆。
以吸引外商投资、培育优质龙头企业为目标,积极打造投资洼地、推动园区化发展步伐。完成了凤庆核桃全产业链产业园区规划,入驻园区企业12户,建成核桃采后处理水洗果加工站个,形成以核桃水洗果为基础,企业牵头与合作社相互融合的小龙头初加工体系,核桃水洗果联盟机制效益初显。
村庄布局围绕宜居环境转
绿美乡村建设,打造宜居环境,哪些是群众最关心最闹心的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临沧市坚持问题导向,规划先行,宜居宜业宜游合理布局。
按照以山为景、以水为魂、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记得住乡愁的思路,瞄准小而美、小而净、小而宜居的美丽宜居乡村目标,推进村庄乡土化改造,塑造临沧独特的乡村风貌。编制了《现代宜居新农房户型图》,提供具有汉、拉祜、佤、布朗、傣、白等民族风格的20种农村民居建设户型,满足不同民族、不同户型需求,体现民族特色,突出地域特点,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纵深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助推全市村庄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特色发展。
借鉴浙江的有益经验,临沧在全市所有自然村全面开展垃圾、污水、厕所、绿化及不良风气“五个整治”,探索出治理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做法。目前,全市非城关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3.52%,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9.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1.56%,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7.5%,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68.1%。
依托全市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与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工作平台,营造全民开展城乡卫生环境整治氛围。各级各部门划定区域,每周开展一次爱国卫生运动,在农村每月初一、十五和节假日等节点,由村“两委”组织村民开展大扫除,使爱国卫生运动在农村持续开展。目前,全市所有自然村%建立了村庄保洁制度和垃圾收费制度。8个县区均获评省级卫生城市,全市卫生乡镇覆盖率达80.6%,卫生村覆盖率达64.96%,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凤庆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围绕村(居)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重点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在生活习惯、文明素养和乡风民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目前,全市创成国家级省级市级文明村镇个,有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户。
以美丽公路为轴线,以乡村旅游示范村、鲜花盛开的村庄、沿边小康村建设为依托,全面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凸显村党支部的作用。目前,全市建成A级景区29个,建成乡村民宿客栈家,建设运营半山酒店2家,建成乡村旅游商品购物店个、农特产品加工点个、旅游厕所座,从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中推选出20个旅游品牌村。
基层治理围绕内生动力转
绿美乡村基层治理“抓什么”“怎么抓”?临沧坚持党政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组织保障前置,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创新机制,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抓治理。差异化推进乡村治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突出乡村特色,找准治理定位,创新治理方式,一村一个模式,一村一个主题,全力推进“一村一策”治理模式,形成具有辨识度的乡村治理格局。
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双江县闷乐村、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以不同的治理侧重点,入选全省首批推介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组建自然村振兴理事会,夯实基础抓治理。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自然村振兴理事会,鼓励村里公平公正、会统筹的人和农村能人、致富能手以及离退休回乡人员等各类人才,参选担任理事会成员或理事长,确保自然村振兴理事会接地气、有人气,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组织“神经末梢”,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目前,全市共组建自然村振兴理事会个,牵头组织带领群众自主解决不良风气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事项达个。
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重点围绕构建道路、村庄和组织“三套系统”,打造产业村、旅游村、较大村、口岸和边境贸易村、遂行军事任务村“五种形态”的村庄,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形成了一套务实管用的沿边小康村建设机制,高质量推动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
创新实施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和市县乡村组“五级段长制”立体防控体系,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有效维护了边疆繁荣稳定。边境3县国门党工委、10个边境乡镇国门联合党工委、44个边境村联合党组织有力实施边境村党建示范引领工程,用活国门党建机制。
推行“百千工程”示范带动。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建管结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续日常管护工作机制纳入村规民约,健全完善日常管护长效机制,全市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