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金钱幻灭下,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对爵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由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该书出版时并未引起轰动,而二战时这本小说开始流行。在美国这么一个相信美国梦的国家,这本书却揭露的是我们社会中事实存在的特权阶级,但就是这么一本书却被公认为美国文学的经典。而宏大繁华的场面,庞大的主题更是让这部作品成为改编成电影的最好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一共有五个版本,而年的版本更是成为了经典。而今天笔者所要讲述的是年由巴兹·鲁赫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主演的版本,这也是最为如今大众熟知的版本。

宏大奢侈的狂欢——梦境

这一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是最豪华的改编版本,这得益于本片的导演巴兹·鲁赫曼。熟悉他的观众想必对于他的作品并不陌生,其中《红磨坊》更是让他入围第59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奖。《红磨坊》一开场便是令人目不暇给的剪接及镜头移动的特效,画面在口白中不断切换,显示它极为形式化的风格。导演创造了年兼具颓废与奢华的巴黎蒙马特区,豪华的夜总会与破旧的小旅馆中间隔着磨坊的风车,华丽的布景,梦幻的色彩,场面调度充满表现主义的风格。了解了这些,想必也清楚了巴兹·鲁赫曼的导演风格。这一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中曾经花大量的笔墨描绘了盖茨比家中夜夜笙歌,华丽奢侈的派对,但文字终归太过抽象,单薄,而擅长歌舞片题材的巴兹·鲁赫曼就将这一点完美地用绚丽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和原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用浓烈的色彩和让人炫目的奢华打造了一个熠熠生辉的上层社会的纽约,多用长镜头、空镜头和大远景或者广角镜头来体现,淡化的远景呈现出了一种视觉上的舞台感与孤独感,使人物和故事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赫曼将咆哮的二十年代画布上的生命,演绎得既时尚又颓废。片中的室内外场景布置也是大有看头,Art-Deco风格在这里大放光彩:放射状和V形图案,色彩绚丽闪耀,材质奢华,标榜和财富的炫耀。

有关服饰,19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爵士乐风靡、俏皮女郎开始剪短发,衣服线条也更宽松、有垂感。波浪卷、珍珠、小手袋……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标志。而这部影片对这些元素的还原也是相当细致到位的。而此片的戏服设计师CatherineMartin,她曾因《红磨坊》、《澳洲乱世情》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这些经由凯瑟琳之手调色、增加年代感细节和装饰后,可以说还原了爵士时代的真实风貌。Tiffany为这部影片设计创作的、具有ArtDeco风格的精致珠宝,也为整部影片增光添彩。

而本片的配乐更是一大亮点,幕后的配乐阵容也不落下风。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打雷的《YoungAndBeautiful》,打雷低沉又深情的演绎金迷纸醉,靡靡奢华,仲夏夜芒,七月未央,我们年少轻狂,不惧岁月漫长更是将影片的悲剧意味渲染的更加浓郁。Jay-Z的《NoChurchintheWild》响起,展现的却是将近一百年前的世界,形成了画面与配乐在时空上的错位。舞会正式开始,随着几声电子底鼓的敲击,音乐的舞台被电子舞曲霸占,管风琴作为伴奏声部一直在音乐中流动。音乐随之也渐渐退到后面Will.I.Am演绎的新版《BangBang》出现。诸此种种将影片中盛大的派对所带来的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爱情与美国梦的破碎——悲剧

很多人看完电影会将这个故事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不对,但绝对不止这些。这一点也是13版《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所欠缺的地方,导演对这个故事做了理想化的处理,结尾处盖茨比在等黛西的电话,影片中则出现了黛西犹豫不决是否要打电话的场面,这些处理使黛西更像一个在爱情中摇摆不定的少女;而原著中此时的盖茨比已经心如死灰,他知道黛西不会再给他打电话,这才真正展示了黛西的本质:一个彻头彻尾的拜金女。电影中更多所呈现的更像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这是小悲伤,却无法让人将其与美国梦破碎等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才是大悲伤。

故事中盖茨比对于黛西客体化的追求最后是他悲剧的直接原因。文章中描写黛西的声音充满了金钱,更说明黛西是一种更老式的美国体系的产物,在那种体系下,富人可以买下一个替身替自己去参加南北战争,而故事中的主角除了盖茨比都身处在这个体系中。这个体系就是盖茨比所在的汽车呼啸、私酒横行、股票市场膨胀的爵士时代也正是菲茨杰拉德所在的时代。电影中盛大的派对中便提到了在禁酒令时期发生的一起极为夸张的酒后驾驶:上车3秒后就出了事故(为最后盖茨比的事故埋下伏笔),即使这样依然尝试发动这辆掉了轮子的车。这些无疑都彰显当时时代下人们的疯狂。

越是疯狂的,夸张的,越是虚幻的。美国破灭这一点在作品中极具预见性,因为在当时时代没有人会知道大萧条的即将来临,而影片中最后美国的消散却时时刻刻起着警示作用。

到头来,盖茨比本人倒是无可厚非,而是那些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那些在他的黄门消逝后精髓而来的恶浊灰尘让我暂时对人民终归短暂的悲哀和片刻的欢欣丧失兴趣。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那双蓝色的眼睛也具有象征意味。煤矿区的工人们把它当作了上帝的眼镜,这双眼睛目睹着这个小镇、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贪婪、丑恶等等,这双被誉为上帝之眼的牌子就在那静静的矗立着。盖茨比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以汤姆为代表的富人的残酷和冷漠。理查德·罗蒂针对残酷曾补充道,对他人的漠不过心也是一种残酷。盖茨比的悲剧发生后,电影用大量篇幅描绘了盖茨比葬礼的冷落、昔日参加他派对的上流阶层,没有一个愿意参与盖茨比的葬礼,他们对盖茨比的冷酷深深刺伤了尼克的心,这一刻也就是美国梦破碎的时刻。

我坐在那里思索着这个古老未知的世界时,也体会了盖茨比的惊奇,当时他发现了戴西家码头末端那盏绿色的灯光。他远道而来,最后找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他的梦一定让他感到近在咫尺,不可能抓不到手。可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身后,已经迷失在这个城市广袤的朦胧后面,这个共和国的黑暗田野在夜色中从那里延伸向远方。

致永远的盖茨比——了不起

这不是小李子和巴兹·鲁赫曼第一次合作,年巴兹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小李子惊艳的回眸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起当年的英俊帅气,这次《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却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如果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悲剧,那么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它,也不会有人为之倾倒。同样的内涵在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一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让人不忍卒视第二遍,但松子面对苦难却选择乐观的面对,这是失败的一生,但却是认真活过的一生;《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面对世人的恐惧让他被心中的妖怪吞噬,但他非黑即白对人世间纯粹的追寻确实值得学习的。而这一点也是小说中了不起的由来,有时候悲剧中也能诞生伟大。

盖茨比信仰那盏绿灯,它就是一年年离我们而去的纸醉金迷的未来。以前我们没有捕捉住它,但这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我们的胳膊伸得更远……期望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于是,一条条小船不断向前划着,却载着不断倒退,退回过去。

盖茨比一生追求的那盏绿灯,那里有他理想的黛西和上流社会的繁华,但这些只是盖茨比在脑中堆砌出来的虚无的幻想,其实并不存在。尼克作为一个旁观者,他清楚地知道奋力向前前进的小船只会倒回过去,但他在感慨同时却对这样追求的失败者报以赞许。要使命运获得史诗般的崇高,就必须有献身悲剧的赤诚,那种对明知难以企及的远大目标的追逐,不惜一切的争取,恰是美国梦的真正奥义。作者曾经说过:我天赋中那不近人情的客观品质,以及那为了支离破碎地保存其基本价值而做出的牺牲,都具有某种史诗般的崇高。而盖茨比的生命体验恰恰是他这句话的写照,盖茨比史诗般的崇高品质,那股让尼克钦佩的勇气,都建立在他对幻想对象持之以恒的坚持乃至牺牲之中。

盖茨比当然不是完美的,他用金钱堆砌出了一个虚假的身份,他憎恨阶级的固化,上层社会的风流,但却最后也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他是半个魔术师,但在金钱的世界里,他算是个半个狂欢节中的好奇宝宝。他对于上流社会人总会无意识地显露出自卑和讨好:在尼克答应盖茨比邀请黛西的请求时,他急忙想给尼克介绍工作和报答,这也是他自身出生所带来的局限。但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真正活下来的都有谁?无非是汤姆、黛西、尼克这样的富贵闲人,正如书中所写:

汤姆和黛西都是冷漠的人,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那或是极度的淡漠中去。

在这样一个极度冷漠到残忍的世界,盖茨比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活着,到头来,他唯一做错的也只不过是追求的事物错了,批评家MattewJ.Bruccoli评价到:盖茨比的伟大因为他勇于追求自己所渴望的。渴望本身和渴望的过程却没有错,这也是盖茨比了不起之处。就像尼克对盖茨比说的:

他们加起来的没有你一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