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远赴欧美市场,能撬开这扇大门

#老司机聊汽车品牌#

全球汽车出口量前三名的国家分别为日本、德国和中国,年的排序变成了日本、中国和德国;其实还有些人不待见的自主品牌国产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一直都很抢眼,并且是已经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后实现了排名的提升。

初期的国产汽车打开海外市场的方式与日系汽车相同,说白了就是走低价路线,而且面向的主要是汽车工业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比如中东、非洲、澳洲、南美洲和东南亚等区域,在欧洲和美洲市场所销售的车辆的定位确实是偏低的。早期的力帆、奇瑞、长安、长城和比亚迪等品牌的出口车辆都差不多,这些车即便热销其实也不算很提气,但占领市场很重要。

第二阶段是定位提升的阶段,以长城、长安和吉利三大品牌为首,加上上汽集团旗下的一些品牌,其面向上述区域的车辆定位越来越高,主力车辆的定价已经超越了在相同市场里的日系和韩系汽车,看齐欧美本土品牌的车辆。而且进一步加大了对欧美市场的覆盖范围,让中国制造的汽车打入老牌西方汽车工业强国的大本营;在这个阶段里的国产汽车能实现销量的进一步提升,说明了什么呢?

答案很清晰,那就是国产燃油动力汽车至少在主流车型阵营里已经做到了整体水平与欧美车企相当,同时也说明了欧美汽车用户即便有着很深的本土品牌情节,但面对超高昂的用车成本,一定是哪个品牌的车辆省油或质量更稳定就选择哪个;在绝对的产品力面前,品牌力没有价值。

第三个阶段可用四个字评价自主品牌出海后的状态。

所向睥睨。

有一个客观事实不能否认,那就是在燃油汽车阵营里,欧美车企的起步确实早很多,所以不论是品质还是品牌基础都一度远超中国制造;可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成长的速度是飞快的,所以才能在数十年里实现技术看齐和质量超越曾经的“师傅”。此时的中国制造已经具备了产品力的优势,已然动摇了欧美汽车厂商的品牌和用户基础;只是欧美以上百年的时间打造出的燃油汽车工业帝国不是那么容易倾覆的,所以在这条赛道上想要全面反超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那就不走这条路了,欧美上百年构建的内燃机车产业链非常庞大,这是其优势也是绝对劣势;因为很难实现技术转型,一个细微的改动都有可能牵动很多企业的命脉,影响到诸多错综交织的利益链条。所以欧美汽车厂商的电动化之路走得异常缓慢,可是电动汽车带来的却是车辆性能和品质的颠覆性的提升;只要能解决掉成本问题和储能问题,让人们能以相同的价格选择到高性能和长续航兼备的电动或插电混动汽车,燃油车就不再有任何吸引力。

所谓“一入电车深似海,从此油车是路人”,基本上用了电车的司机都很难再接受燃油车。

欧美市场用户也不傻,同时面对这两类车无疑会去选择新能源汽车。

可是现在的欧美汽车厂商造不出来高水平的电动或插混汽车,更无法以相同的成本造出来综合实力超过燃油车的新能源汽车;因其没有可以依托的产业链,但是中国有。

现在的中国拥有的是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也有着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备打造出物美价廉的电动和插混汽车的基础;所以在电驱动平台自身的技术优势的基础之上,国产汽车出海就是自带光环的。

这个光环包括性能光圈,还有成本光圈——核心平台制造成本可控,相同成本投入的国产汽车则会有更强的豪华感,更高的智能化水平,车辆所具备的是将会是远超其本土市场同级车的综合实力。这样的车即便没有任何品牌力也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要知道在全球任何一块汽车市场里,几乎都找不到本土用户会对本土品牌能如此挑剔甚至排斥的市场了,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里就是这么无奈;可是年轻的蔚来、理想、小鹏、问界、岚图等等品牌都实现了热销,曾经被各种“损”的比亚迪也一跃成为销量冠军,并且中高端车销量占比超越德系、日系和美系车的头部品牌。

那么这样的车在品牌忠诚度没有那么高的欧美市场里必然能大热,重点是国产汽车在海外市场并非没有用户基础,在新能源汽车开始出海之前就已经是全球汽车出口量第三的国家,并且已经在欧美市场打好了基础。所这些年轻的中国品牌注定能享誉全球,这些品牌的车辆在诸多欧美汽车爱好者的眼里就像是瓷器,它是神秘的东方古国的高端产品;而现在的中国仍旧有着这种神秘感,不过却已经是神秘的东方工业现代化国家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7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