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口味日渐刁钻,艺术节会否患上节
年6月,为期4个半月的澳门首届“艺文荟澳”艺术节举行,总参与人次突破了万。当澳门在文化艺术领域布局如此大的动作,会在多大程度上分流“一湾之隔”的香港文艺演出市场?问答中何嘉坤回应说:这好比村庄里头,多了几匹马在表演盛装舞步,马儿越多带给人们的精彩越多。
何嘉坤:我以前在新加坡做事的时候,有朋友说今晚交响乐有一场音乐会,隔壁不知道哪儿又有一场音乐会,分散了一些观众,就比如像在一只马的村里面,是想只有一条路一只马,还是想在一个大点村庄里面有多几只马一起跑,生活就多姿多彩一点。良性的竞争会让大家做得更好,这个不用忌讳。艺术是无止境的,如果在艺术上多点沟通和合作,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发展空间。
吴小莉:有人这样评价您,说您拥有一颗好奇的脑和一个顽皮的心,这样的心态是受艺术滋养,还是天性使然?
何嘉坤:我觉得两者都有。做艺术的人如果没有好奇、新的尝试,原地踏步,迟早会觉得闷。我觉得做人也是这样,尤其现在世界变化之快,很多东西都需要适应。您说我顽皮,我承认的,如果不好玩,那做来干什么?如果觉得好玩,肯定是从中找到了乐趣或者一些成果,肯为此努力,做出更多的成果。
年,何嘉坤在狮城新加坡工作十余年后,重回香港。她判断:在香港这个多元化的环境从事演艺行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新加坡和香港不同的艺术工作氛围和运作理念,也给何嘉坤留下了深刻印象。
吴小莉:年您出任香港艺术节的行政总监,为什么选择从新加坡回到香港?
何嘉坤:因为我在香港的家人年纪大了,我要回来陪陪家人。来回奔波,虽然整天飞来飞去很好玩,但工资都给航空公司,这样不是很值得。一次机缘巧合,一个老朋友请我去艺术会做讲座,我看到前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要辞职,因为他需要在澳洲照顾年长家人,索性让我试一下,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
吴小莉:那时香港和新加坡的文化氛围是不是很不同?新加坡各个部门对文化的政策是强力配合,您回到香港了适应吗?
何嘉坤:容易的。当我参与到香港团队工作策划艺术节时,团队已经很成熟,所以我跟着他们,从他们身上学习,慢慢再一起往前走。而在新加坡的时候,大部分活动是政府主导,如果我们有一点想法并且还和政府的方向一致,那么就很容易做事。幸运的是,我在新加坡策划的就是交响乐团的活动,是新加坡政府鼓励的事情。
吴小莉:回到香港之后,您的发挥空间更大、自主权更大吗?
何嘉坤:是的,因为我觉得香港比新加坡多元化。在香港可以做很经典、很高雅,也可以很前卫、很奇怪的内容,香港观众的承受力量很大、文化包容性很强,艺术节很多元化。
吴小莉:据说您为了鼓励团队,在沟通的时候会说一些荒谬的想法,这是故意的吗?新加坡的团队跟您一起工作的氛围是否不一样?
何嘉坤:这是个很小的团队,是我自己身边的同事。他们尊长,尊敬老板,老板说了他们就做,很少和老板争辩。他们是很好的同事,很有思维、想法和经验,为什么不用呢?只靠我的想法是有限的,在大家一起工作时刺激他们一下,事情就会丰富很多。
吴小莉:大湾区有很多很好的演出场地,香港艺术节可以在这里做什么呢?
何嘉坤:我们开始尝试把香港的作品带去大湾区,这个刚起步;讨论过请外国表演者或团队不仅来香港演出,而是建立一个网络,邀请他们也去国内其他地方演出,有时甚至是东南亚、韩国,我们会穿针引线,如果有档期,看看大家是否配合。这样省一些费用,表演者们飞那么远,如果多表演几场对他们也好,这里有很多空间可以做。
▲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
曾经有媒体形容,何嘉坤“拥有一个好奇的头脑和一颗顽皮的心”。她曾经把筹办艺术节比喻为“刺绣”,她说:艺术节的诸多节目犹如‘刺绣中不同的颜色、不同质地的丝线’,幕后团队要做的是把这些节目‘穿针引线’地组合起来,让其成为一整幅图画。我也好奇:在何嘉坤的心中,这幅刺绣的正反面分别有着何种模样?
吴小莉:刺绣的正面非常美丽,而背面一针一针的针脚,像是幕后人员在幕后付出的极大努力,却不被容易看到,但幕前呈现给观众的就是非常漂亮的美丽图画。您理想中这幅刺绣的正面和背面未来是什么模样?
何嘉坤:我希望两边都有惊喜。幕后工作一定要做,没得逃避。如果同时也知道做出的成果,就是前面很漂亮的东西,觉得值得那就付出。如果观众觉得有意思,认为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很漂亮,那我觉得付出的努力已经是很幸运、很幸福的。我觉得艺术节团队很热爱最后拼出来的“拼图”。还有一点就是,未必每个观众都会看到整幅“拼图”,有人喜欢这朵花,有人喜欢这片叶,有人喜欢这只鸟,如果还能有些人看到整幅“刺绣”的美感,我们就很满足。
更多精彩,敬请收看:
年10月30日首播的: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专访
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下集
编导:苏珍妮
编辑:孟涵、栗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