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底捞唱反调,土豆被骂天价,巴奴火锅是
文
龙溪
来源
商业传奇
这几天,一个又一个热搜把巴奴火锅“天价土豆”这事炒得沸沸扬扬,搞得经济学家马光远也大吃一惊——
18元的土豆就是“天价”?
《狂飙》里有一个场景,高启强为了弟弟高启盛开小灵通店的事,请电信公司副总龚开疆吃饭,高启盛让对方别客气、随便点,龚开疆“随便”点了一份澳洲龙虾三吃和3份辽东参,高启强接过菜单看了一眼,心理素质那么好的他,吓得赶紧说——
辽东参两份就可以了。
那还是年,用那时候一份辽东参的价钱,应该能在现在的巴奴点很多份土豆片了?
马光远应该是见过名场面的人,其实,用不着马老师,大部分人应该也知道,龚开疆点的澳洲龙虾和辽东参现在能点多少份土豆片了。可是,没人骂澳洲龙虾和辽东参“天价”啊!
看来,大家只是觉得火锅店不应该卖18元。
这是为什么呢?这可能和火锅本身有关。
1、为什么18元就被指天价?
火锅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如今提起到火锅,人们会想到重庆和成都。不得不承认,火锅的普及是从川渝开始的。
川渝火锅起源的版本是这样的:
年代,重庆两江(长江、嘉陵江)汇流之处的朝天门,原是屠宰牲牛的集中地,屠宰的人只要肉骨皮,内脏顺手就扔到了江中。
江上船只来往,船上有水手,两岸是纤夫,他们都是穷苦人,不舍得多花钱买吃的,也不讲究,把内脏捞了起来,条件也简陋,用几块石头支起的一口锅,将洗净、切好的内脏一股脑儿地倒进一个锅里,内脏异味大,他们又加了大量的葱、姜、蒜、辣椒、花椒等去味,这就是最初的火锅了。
味道不错,而且一大帮人围着一个锅吃,肚子里暖,氛围也热烈,逐渐就在市井流行了起来。最初,有人在街上做起了这门生意,认识的不认识的,在一口锅里涮。为了食客不吃错,店主做成了几个格子,各涮各的,各吃各的,这就有了后来的九宫格火锅。
据说,前几年重庆还有店还让不认识的人在一口锅里涮火锅。有时候,一帮年轻人和一个老头共用一口锅,年轻人光顾喝酒玩了,老头“技术”好,本来只点了青菜,但在自己格子里一搅,就能把年轻人的格子的肉弄到自己的格子里来。
总之,火锅是“平民出身”,直到现在,火锅仍相对平民,一家人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一起涮火锅很常见,热闹亲切贴地气,但高端商务宴请,选火锅的仍然不多。
既然是平民出身,就那不能贵,这可能是大家的普遍认知,也是火锅被骂天价的根本原因。
如果大家有印象应该还记得,在这次巴奴之前,海底捞也因为贵上过热搜,还不止一两次。
但其实,即使是率先在各大商场开店的海底捞,或是定位中高端人均上下的巴奴,和澳洲龙虾、参鲍翅仍没法比。
凭什么?
餐饮确实有三六九等,凭什么火锅只是能低一等,这届干火锅的人表示不服。海底捞从成都简阳开到了全国,档次越来越高,成了中国火锅第一品牌。
而这几年,表现得更为突出的则是巴奴。
巴奴起步要晚一些。年,河北人杜中兵在河南的安阳开始开火锅店,最初是以加盟的形式,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就是巴奴。开店前几年只是三四线城市打转,年才进入郑州等大城市。
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杜中兵开始“不走寻常”路,其中“贵”,只是其中之一,更明显的是处处和海底捞“唱反调”。
2、一路“碰瓷”海底捞
巴奴进郑州时,海底捞已经遍布全国,成为一个现象。
年,黄铁鹰写了一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后来风靡中国企业界——不仅仅局限于餐饮业,海底捞的几乎每一个细节,尤其是服务,都成为商学院、培训班的教材案例。
最初,杜中兵也学过海底捞的,进郑州后,巴奴连着3年在服务上下功夫。
杜中兵也曾公开承认,说“巴奴不是没学过海底捞。”但学了几年后,这个学生似乎悟到了什么——
惯性让你觉得海底捞立下的规矩,你都得跟着干,好像这些是火锅的符号,你不干的话,你就不像火锅了。
年,他改变了想法,将巴奴火锅改为“巴奴毛肚火锅”,重点突出毛肚,砍掉了部分菜品,还喊出了口号——
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
要知道,那时候,中国企业界,尤其是餐饮行业,谁不学海底捞,都不意思说自己想进步,尤其是海底捞的服务。
当然,那句口号被外界认为巴奴有所指,也是后来巴奴被指频频“碰瓷”海底捞的开始。
其实,这一点儿也不奇怪,任何一个行业的老大,都很容易被视为标杆,有的人向标杆靠拢,有的人以标杆为坐标,去走另一条路。
杜中兵和巴奴似乎要走的就是另一条路,“服务”是海底捞身上最重要的标签,他们说“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给自己贴上一个突出“产品主义”的标签。
毛肚就是第一个体现“产品主义”的产品,他们改变原来存在安全隐患的做法,和西南大学教授李洪军合作,将“木瓜蛋白酶”嫩化专项技术运用到毛肚身上。这几天上热搜的土豆,是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杰合作的富硒土豆。
鸭血是又一个产品主义和“碰瓷”海底捞的例子。
年9月23日,海底捞通过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236.html